本站提倡有节制游戏,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上海,看绒绣上的海派绘画

2024-11-18 14:47:36 来源:百科 分类:百科

原标题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上海 ,文化看绒绣上的和自画海派绘画 6月10日是中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上海围绕“发现‘最上海’文脉,然遗体验‘不一般’非遗”主题 ,产日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上海“绣外慧中——上海绒绣环球旅行记”于今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看绒 绒绣,绣上是派绘上海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江南特色和海派特点的项目之一。它来源于西方 ,文化却发扬光大于东方  ,和自画上海则是然遗它名副其实的"再造之地"。此次展览展出绒绣作品100余幅、产日精美文创商品近30件套 ,上海涵盖了洋泾黎辉公司、看绒高桥绒绣馆、绣上恒源祥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欧喆华等来自浦东、徐汇 、黄浦等区的代表作品,绣制者则包括了国家级传承人唐明敏  、李蔷以及多位市级传承人。 展厅现场 绒绣,又称为"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用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刺绣的手工技艺。它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德国,16世纪逐渐在欧洲流行,主要用于制作服装 、壁挂毯 、桌椅垫等生活品。17-19世纪,有商人将图案提前绘制在网眼布上,制作者可按照图稿数格进行绣制,技艺的简易化 ,也令其产量增加 、刺激消费,遂盛行于英国 。 绒绣作品《圣婴降生》 绒绣作品《创世纪:创造亚当》(局部) 近代 ,绒绣传入上海 。早期的绒绣产品,图案简单,色彩也相对单调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沪上刘佩珍等五姐妹首创绒绣艺术品人物肖像,终于使绒绣不再囿于成为拖鞋、手提包上的装饰品,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属性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 ,高婉玉等人又对绒绣配色等工艺做出大胆改革,令绒绣的表现力再一次得到明显提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浦东新区绣制的大型绒绣艺术壁画,开始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重要场合 ,成为上海绒绣艺术的一面旗帜 。2011年 ,上海绒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 绒绣作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局部) 针线上的海派 绒绣能够在上海发扬光大  ,得益于海派文化的土壤。“海派”之称始于绘画,盛行于戏剧、文学 ,最后遂泛指一切中外杂糅 、兼收并蓄 、顺应市场  、积极求变的生活方式和行事风格 。一言以蔽之: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此次展览策展人骆新表示,绒绣能在上海落地生根并焕新光彩 ,正在于其不拘一格 ,“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奉行拿来主义。综观绒绣一百多年的发展史 ,不仅向外求学,也向内取法——苏、浙 、皖、赣等诸省的深厚文化资源和传统技艺,都成了绒绣充分汲取的养料 。” 展厅现场 绒绣作品《浔阳遗韵》 展厅内几幅海派风格的作品 ,也展示了绒绣与海派风格结合的魅力 。展厅入口处 ,是两幅根据陈逸飞油画作品《浔阳遗韵》和《母与子》创作的绒绣作品。 《浔阳遗韵》是陈逸飞先生代表作之一,画中三位女子衣裙富丽  ,容貌姣好 ,清新温婉,略显忧伤 ,整幅画面弥漫着高雅柔和之美。根据陈逸飞油画创作的绒绣作品色彩多变、针法丰富、绣工细腻,生动再现了画家的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 ,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 绒绣作品《母与子》 《母与子》是陈逸飞“西藏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珍品。此幅绒绣作品使用了劈线、拼色、接色、粗针、细针、半钱等多种技法 ,精心绣出母亲饱经风霜的面容 、专注关爱的眼神以及母子三人厚实裹身的外衣 。深浅色系的自然过渡造就了画面生动的立体感 ,让陈逸飞油画中的西藏在绒绣油画中完美再现。 绒绣作品《六骏图》 上海非遗传承人许凤英根据徐悲鸿《六骏图》绘画为蓝本所绣的奔马 ,运用绒绣手法展现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生动地表现了徐悲鸿所绘奔马的精神风貌。作品线条富有节奏变化 ,笔墨层次丰富 ,效果强烈 ,突破了传统绒绣的模式 ,在表现中国画的艺术效果上做出了探索。 绒绣作品《鲁迅》 再看一幅《鲁迅》 ,上海高桥绒绣馆市级传承人何冬梅取材于汤小铭1972年创作的油画《永不休战》,用手工染色的羊毛线通过劈线、拼色 、层层加色的技法 ,刻划了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不屈不挠、文坛斗士形象。灰白色的背景前三角形的构图 ,浓重的细衣使病中的鲁迅形象如同雕塑般坚实有力,他那犀利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双唇紧闭时威严的面庞,紧握毛笔有力的双手,无不传递出鲁迅文学革命家的气质和个性  。 绒绣作品《敦煌眷属》 《敦煌眷属》原稿选自曾浩的油画精品画册。作品耗时近10个月,上海工艺美术大师许玉红凭着几十年的绒绣艺术品制作经验和对色彩在艺术品绣制过程中的恰当把握  ,将油画调色原理运用于绣制过程  ,通过不断劈线拼色,把原先色彩较单一的绒线,变得丰富、含蓄,再逐针绣制 ,这样绣出来的效果,就像西洋古典油画一般 。作品由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高桥绒绣馆)提供 。 展览现场 当油画遇上绒绣 油画源于西方艺术 ,而东方文化的意象表达,是“水墨精神”,是“天人合一”哲学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当西方油画传入中国 ,国人会结合自己的艺术形式和独到的表现技艺及手法,赋予油画以东方的意蕴表达,并因此形成一种颇具创新意味的文化现象。 “上海绒绣”就是此种文化现象中非常典型的代表之一 :绒绣原本是以实用家居装饰为主的工艺美术品类 ,但上海匠人们以油画为创作底稿,以独特的针法传达出了东方文化的典雅和细腻,同时 ,又以传神的绣法表现了西方油画的光影结构 。这种将东西方文化共冶一炉 、融会贯通的艺术形式 ,也是海派文化魅力的生动体现。 绒绣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绒绣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收藏于巴黎罗浮宫美术馆的德拉克罗瓦的油 ,经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明敏的再创作 ,融画理与绒绣艺术于一体  ,成功再现了法国七月革命的宏伟场面  。为突出作品主要人物--自由女神的形象 ,尤其是要把自由女神的脸部绣制在12厘米的方圆内 ,其难度是极高 ,为了保持脸部线条完美,唐明敏采用了劈线分丝1/2和1/4绒线来勾勒轮廓,正确地表达了鼻子、眉毛和眼睛 、两嘴唇的角度以及五官之间的精确距离  。女神的眼神,仅用一二针微妙的彩点变化 ,就激活了人物的神、情、仪、态。同时  ,她又用色块接色过渡来呈现自由女神柔滑强劲的肌肤和丰满坚实的体态,既柔美又粗犷 ,凸现出女神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信念。 此外 ,作品中13个不同身份的人物,神态、表情、刀枪、服饰都不同,唐明敏采取了半针绣 、粗细混合绣等多种针法 ,将褴褛的衣衫 、飘逸的裙子 、毛料的制服和刀枪的金属光泽都体现得恰到好处,使绒绣画面层次感强,飘逸灵动。 绒绣作品《持葡萄的圣母像》 《持葡萄的圣母像》为法国路易16世纪时期蜚声国际画坛的优秀油画作品 ,现藏于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 。唐明敏耗时三个月的探索,绣制过程中以针代笔,以线为色,融汇了分丝  、拼线和复合润色 ,集千万个颗粒彩点有序组合排列 ,并由点面应运相生而形成绒绣的特殊艺术语言,再现了油画原稿的艺术精华和文化内涵。作品中的圣母面部温柔和善、仁慈 、妩媚的表情 ,怀中小天使天真烂漫  、童趣无暇的表情,以及圣母和小天使之间含情脉脉的挚爱表情 ,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 绒绣作品《路易丝王后》 绒绣作品《路易丝王后》取材于1840年约瑟夫·格拉西的《路易丝王后》 ,在绒绣作品中绣制人像是最见功力的 ,因为不光光要从面部细微的变化要处理到像为止 ,还要做出作品中人物的衣服佩戴着的饰品的质感。其中少则几万针十几万针 ,多则几十万针甚至上百万针 ,颜色需成百上千种 ,人物面部尤其是五官部分,每绣一针就要调换一次线色  。而适宜的颜色也只能从似是而非的线中凭经验和感觉挑选。再将不同色的线劈开 、重新合成。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  ,绣制成的作品浑厚庄重 、色彩丰富与油画及其相似。又被称为东方的油画,形成风格独特 ,给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向世界展示中国 此次展览还有诸多亮点。1987年-2007年间,中国共有35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 。2004年,在上海黎辉绒绣公司包炎辉等业内人士的协助下  ,深耕工艺美术领域四十余年的刘水华个人筹资 ,汇聚了唐明敏领衔的十几位优秀工艺师,用时5年 ,最终完成了当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35处 、共计38幅绒绣作品的创作 ,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精彩献礼 。此次展览就展出了这38幅世界遗产主题绒绣作品,这也是该组作品18年来首次集中亮相。 绒绣作品《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雕艺术的宝库 ,也是世界石窟艺术的绚丽篇章 。38幅世界遗产主题绒绣作品代表作之一的《龙门石窟》 ,通过劈线 、拼色 、接色、粗针 、细针、 半针和粗细针结合等多种工艺技法,精心绣制了卢舍那佛亲切动人的慈悲容貌 ,体现了特有的佛教意境 。 绒绣作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涵盖成都、阿坝 、雅安和甘孜4市州12个县,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以中国“活化石”大熊猫为题 ,立意含蓄 ,富有创意。在绣制中,绣制者不仅注重对大熊猫的神态进行细微刻划 ,而且对大熊猫的毛发处理采用了全新工艺:根据大熊猫毛发的不同部位和色泽变化 ,运用了绒绣长针、短针 、虚针和有规则、无规则半针相结合的针法以及劈 、捻 、拼 、接、嵌 、叠 、飘等技法,使大熊猫毛发更具毛绒感 ,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观赏性 。 绒绣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选自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其整体俑坑呈长方形军阵,气势宏伟 ,布局严密 ,塑造逼真 。作品用同类色系中色彩对比和高光处理 ,表现秦俑军阵壮阔场面 。绣制者借鉴油画艺术手法 ,注重排列组合和层次变化。俑军士兵多而小,不同神态和动态通过劈、克、罩拨等手段进行细腻刻划 ,注重随身武器,物件精心绣制 ,以增强绒绣画面征戮氛围 ,工艺精湛,形象逼真 ,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绒绣作品《黄山墨韵》 此次展览持续至6月28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相关推荐
一周热点